關於品德教育

對於品德是負責任的態度,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定義:規範、倫理與美德。以第一層面規範而言,國有國法、校有校規,我們一出生就開始遵守著不同的規範。以大學來說,上課要準時、進教室請脫鞋與校園內禁止吸煙等等,這些都屬於規範,第一層的規範屬於消極性的品德,意味著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行為上的限制,因此學生遵守規範後,應該往第二層的倫理邁進。大學自由度高,大部份老師不會限制學生上課吃東西,但是學生應該將自己的垃圾帶走。倫理所談論的就是行為中的好與壞,沒有嚴格規定未帶走垃圾的學生都要受到處份,但是將垃圾留在教室卻會對其它使用者帶來困擾。品德從自身的約束擴及到對他人團體的影響,因此品德的高低會連帶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。 有了第一層的規範與第二層的倫理,最高層的美德則是如何去幫助別人,以紫荊影展「點星光照夢想」的活動為例,學生透過認購公益帽子替罕見疾病患者募款助,這就是美德。面對如何提升美德,大學生在幫助弱勢團體的過程中,可以從中了解對方的困境,學習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。因此學生在人際關係處理方面,比較能夠將心比心的替對方思考,學習圓滑周到的處理事情。美德其實可以從小就開始培養,從自己對身邊的事物開始負責到幫助別人,這些都是美德,也是品德最高層的目標。 品德不只是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態度,更是良好的生活態度與尊重他人的美德,因此無論品德的高低與否,品德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關於品德教育